2009年9月3日 星期四

面對批判,少些辯解

最近讀了「調陰陽」此本書,對於莊子有前所未有的認識。我以前將莊子當作一本山海經,不知其中意義深遠,實乃陋夫也。人要逍遙,要能齊物,就需要面對心裡恐懼。

他人的批判、指正,令心中不快,所以恐懼責怪,而有怨言。別人的誤解,急於解釋,不也是擔心害怕,失去名譽與名聲嗎?面對批判與誤解,實不必要辯解,何須辯解?苟能有更多努力的理想與目標,生活與工作中的一切不順遂,何足道哉?

另外,我想給做事、為人們服務的人,多一點的肯定與掌聲,或許比批判更加有力。

2009年3月5日 星期四

中醫之要

以下是我研讀中醫的紀要,記之以弗諼。

一、十二正經與五行
太陽寒水氣是膀胱和小腸
陽明燥金氣是胃與大腸
少陽相火氣是膽與三焦
太陰濕土氣是脾與肺
少陰君火氣是腎與心
厥陰風木氣是肝與心包

二、認識論層次
道 玄牝 虛 無 空
-----------------

-----------------
八脈
-----------------
六經
-----------------
五臟(精氣)
------------------
肉身

2008年2月29日 星期五

我的隨筆雜談

年少時,讀到宋朝張載所寫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有著莫名的澎湃,覺得有這樣胸襟抱負的人,才是真正讀書做學問的儒者!不過當時的我,對「為往聖繼絕學」一項最有感覺,因為此句具體易懂,似乎也較易實行,淺薄的我並不知道知識的追尋其實是沒有盡頭的。

莊子裡有一句話:「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逐無涯,殆矣!」,而人們似乎並不因此停止探究各種事物的原理,我想最大原因就是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過程中,所帶來的樂趣是如此令人陶然,誠如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所言:「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追尋知識的樂趣,就在每有會意時的欣欣然,這是我及長後的體悟。

以讀書做學問這件事來說,古人中我覺得以韓愈這個老夫子最顯得嚴肅以及正經八百。韓愈的進學解,生難怪字多不說,借喻又隱晦艱澀,不過卻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那就是韓愈說他讀書孜孜矻矻,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我讀到這段時,一方面佩服韓老夫子對讀書的認真與執著,另一方面對他讀書貪多務得,細大不捐,深有同感,因為我好像也是這樣,不過,我卻沒有像韓愈那樣勤勉。

我讀東周列國誌時,覺得東周是那麼活潑多元的時代,每個人物總在適當的時候,恰如其分的表現其鮮明的性格或獨特的思想;而讀到明清興亡相關的書籍時,對於偌大的明帝國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徹底崩毀,頗感到訝然與惋惜,這也才明白一個問題百出的系統,達到臨界點後,其崩潰的速度只能以摧枯拉朽形容;又讀科學書籍時,除著迷於書中所闡釋的理論外,更好奇理論提出者的生平與蘊釀過程;我也是在讀張起鈞先生寫的「中國哲學史話」後,才真正相信佛法是博大精深的,並對唯識論有初淺的瞭解,日後更驚奇的發現,唯識論與西方哲人叔本華所寫「意志與表象的世界」一書頗多觀點若符合節…。

中國的文人中,我最喜歡的還是蘇東坡,除了讚嘆他行雲流水的文筆外,我更喜歡他對生活的安適與灑脫,不僅有出世,也有入世。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何等的隨意,而其論說「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吾與子之所共適。」,則又說得句句入理,我想蘇軾應該也是個好讀書且體悟通達之人,我心實嚮往之。

我頗喜歡與朋友聊天。我有個朋友對西方經典名著以及聖哲的書頗有涉獵,並多有獨到見解,我喜歡和他在和煦陽光的午後,坐在雜沓的咖啡廳中,一邊看著熙來熙往的人群,一邊聽其述說一段日子以來的讀書心得與見解。這樣的時光,令人陶陶然,有一種無法言喻的快意。孔子曾經說過:「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與多聞的朋友在一起,猶如讀萬卷書,一點不假。

隨著年紀的增長,我讀書的領域逐漸貧乏,不再像過去那樣多樣,與朋友聚首的時間也變少,生活因此也變得索然,生活只是生活著。孔子曾謂其不知老之將至,因其學而不倦也,然而最近的我,卻時常覺得人到中年,有項羽在垓下時不我予之感,蓋時間有限,而學問浩瀚,不及追尋也,這是不是也是中年危機的體現呢?我並不知道!

2007年12月21日 星期五

中文資訊荒漠現象

我一直很納悶一件事:現在幾乎每所大學都有資工系,每年培養那麼多的碩博士學生,想必也有不少國科會計畫在進行研究當中,可是在網路上卻很難找到類似國外那種大型 open source 計畫或前瞻性的實驗計畫 (如 Grid 的 middleware),能夠提供完整的介紹、文件或程式碼,更別提時常更新維護了!

除此之外,網路上的資源真的很多,但有深度且好的中文資訊實在欠缺,因此想要獲得知識,英文不得不好,英文似乎成為學習是否順利的關鍵,但是語言只是表達知識的工具,而不是知識的本身,所以英文不好,實在不應成為學習新知的障礙,但中文的資訊量與英文比起來,實在是只能用荒漠形容。最近在教學之餘,故有此感概!

要改善這種現象,我認為單純的中文化 (翻譯) 並不足以竟其功,而必須進行資訊(知識)的中文再造工程。或許以下是我可以努力的方向
1. C++ 的標準函式庫 參考目標 http://www.cppreference.com/
2. ACM Online Judge 的題解

嗯!計畫遠大,時間有限。

2007年8月28日 星期二

有限狀態機與陰陽五行

瞭解電腦科學的人都應該知道 Type 3 的機器「有限狀態機」(Finite Automata),我認為陰陽五行之間的關係,也可以用有限狀態機定義,至於是否能映射至複雜的「圖林機器」(Turing Machine),就待我進一步研究。

以下是我的初步想法:
FA = { S, N, s, F, P }
S = { 金、木、水、火、土 } 狀態的集合
N = { 生、剋 } 輸入符號的集合
s = 起始狀態
F = { } 終止狀態的集合
P = { } 映射函數的集合

2007年8月24日 星期五

理論實務

何謂學以致用?
要學以致用要先把書讀通。讀通的意思就是要融會貫通,內化成自己思考的一部份,致用時當然會直覺的使用出來。孔子所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言簡意賅。

何謂好學?
什麼是好學,我覺得孔子的詮釋最簡潔有力:「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因為要不忘記學過的東西,唯有勤於複習方能竟其功也。

2007年8月23日 星期四

中國的科學理論

許多學者認為中國歷代以來,只有科技發展,而沒有科學理論。中國影響世界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以及火藥,當然都是科技極致表現,而不是科學理論的創新。

西方科學教育學者孔恩對於科學理論的演變,提出派典論,認為科學理論的演進不過是派典轉移,而無關乎對錯。現在我們認為不正確的科學理論,在過去一段時間內,也曾完美的解釋所觀察的現象,只是在各種觀察技術的進步與發展下,發現了有無法解釋的地方,而必須修正。同樣的,現在所謂的正確的科學理論,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也會因新的觀察而必須修正或改變。

我極贊同孔恩的觀點,而我同時也必須指出中國其實一直以來都有科學理論指導著技術的發展。那麼中國的科學理論是什麼呢?其實就是源自易經所發展出的陰陽五行觀念。這套理論曾經完美的解釋許多自然現象,同時也自成一套體系,就算時至今日,也無法完全否定它的價值,例如:中國醫藥理論中藏象學說、經絡概念。

科學理論是不斷藉由所觀察的現象,做適當的演進。可惜的是中國的科學理論,在近百年來並無顯著的進步改變,沒有與時俱進,自然會被摒棄,但這也應該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

2007年8月21日 星期二

理論與實務

這是我弟弟對理論與實務的看法,頗為精闢,特別寫出讓大家共賞。
所謂理論,就是我們知道為什麼,但是什麼都行不通;所謂實務,就是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但是都行得通;本單位理論與實務已經結合為一:什麼事都行不通,而且沒有人知道為什麼。

2007年7月2日 星期一

理論與實務

很多人讀了一堆理論,卻不知如何應用,然後認為理論是無用的,其實,是自己不會用,而非理論無用。唯有融會貫通,應用自然在不知不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