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9日 星期五

我的隨筆雜談

年少時,讀到宋朝張載所寫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有著莫名的澎湃,覺得有這樣胸襟抱負的人,才是真正讀書做學問的儒者!不過當時的我,對「為往聖繼絕學」一項最有感覺,因為此句具體易懂,似乎也較易實行,淺薄的我並不知道知識的追尋其實是沒有盡頭的。

莊子裡有一句話:「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逐無涯,殆矣!」,而人們似乎並不因此停止探究各種事物的原理,我想最大原因就是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過程中,所帶來的樂趣是如此令人陶然,誠如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所言:「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追尋知識的樂趣,就在每有會意時的欣欣然,這是我及長後的體悟。

以讀書做學問這件事來說,古人中我覺得以韓愈這個老夫子最顯得嚴肅以及正經八百。韓愈的進學解,生難怪字多不說,借喻又隱晦艱澀,不過卻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那就是韓愈說他讀書孜孜矻矻,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我讀到這段時,一方面佩服韓老夫子對讀書的認真與執著,另一方面對他讀書貪多務得,細大不捐,深有同感,因為我好像也是這樣,不過,我卻沒有像韓愈那樣勤勉。

我讀東周列國誌時,覺得東周是那麼活潑多元的時代,每個人物總在適當的時候,恰如其分的表現其鮮明的性格或獨特的思想;而讀到明清興亡相關的書籍時,對於偌大的明帝國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徹底崩毀,頗感到訝然與惋惜,這也才明白一個問題百出的系統,達到臨界點後,其崩潰的速度只能以摧枯拉朽形容;又讀科學書籍時,除著迷於書中所闡釋的理論外,更好奇理論提出者的生平與蘊釀過程;我也是在讀張起鈞先生寫的「中國哲學史話」後,才真正相信佛法是博大精深的,並對唯識論有初淺的瞭解,日後更驚奇的發現,唯識論與西方哲人叔本華所寫「意志與表象的世界」一書頗多觀點若符合節…。

中國的文人中,我最喜歡的還是蘇東坡,除了讚嘆他行雲流水的文筆外,我更喜歡他對生活的安適與灑脫,不僅有出世,也有入世。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何等的隨意,而其論說「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吾與子之所共適。」,則又說得句句入理,我想蘇軾應該也是個好讀書且體悟通達之人,我心實嚮往之。

我頗喜歡與朋友聊天。我有個朋友對西方經典名著以及聖哲的書頗有涉獵,並多有獨到見解,我喜歡和他在和煦陽光的午後,坐在雜沓的咖啡廳中,一邊看著熙來熙往的人群,一邊聽其述說一段日子以來的讀書心得與見解。這樣的時光,令人陶陶然,有一種無法言喻的快意。孔子曾經說過:「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與多聞的朋友在一起,猶如讀萬卷書,一點不假。

隨著年紀的增長,我讀書的領域逐漸貧乏,不再像過去那樣多樣,與朋友聚首的時間也變少,生活因此也變得索然,生活只是生活著。孔子曾謂其不知老之將至,因其學而不倦也,然而最近的我,卻時常覺得人到中年,有項羽在垓下時不我予之感,蓋時間有限,而學問浩瀚,不及追尋也,這是不是也是中年危機的體現呢?我並不知道!

沒有留言: